新南向、心南向:台灣人移民泰國百年史略-上篇

2016年12月2日及2017年1月17日泰國「世界日報」B8版「僑社新聞」曾分別刊載標題為「台灣會館鄉親運動大會 1,527人出席--張文平主席、謝代表:會館70周年運動大會感謝吳新興委員長親臨加油打氣 吳委員長:讚揚世界台商盛大運動大會就在泰國」與「台灣會館慶70周年 盼永續傳承--謝代表、林文海教授、張文平主席致詞推崇前輩鄉親奉獻精神」等報導,見證台灣人赴泰國篳路藍縷辛勤耕耘至少逾70載的奮鬥歷程。探究台灣鄉親移民泰國史前,首先需明確認知台灣人早期渡海遠航移民到泰國的歷史背景,進而才能清楚明瞭「華僑」與「台僑」在泰國華人移民史上,所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定位與代表意義,因為具有「台灣意識」的移民過程,是不可能逕自排除華人移民泰國的歷史背景而獨立發生,也絕對不會僅是發生在同一時間點上而驟然成型,這種循序漸進的移民過程,是與中泰歷史互動及台泰政經交流具有密切關聯,其共構因素包括台灣人的宗親血緣、鄉親情感、身分認同及經貿投資等元素,逐步建構出一個具有完整時間軸的移民遷徙軌跡。
 
泰國台灣會館70週年慶祝活動,具有台灣民俗特色的表演
(圖/泰國台灣會館70週年慶祝活動,具有台灣民俗特色的表演)來源:楊俊業博士

泰籍華人是泰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占總人數10%約700萬人,其中逾95%來自中國廣東及福建兩省,歷經兩次移民潮而來:第一次移民潮(西元1767-1917年)約是泰國吞武里王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此時期進入邏羅(泰國)的中國移民多屬暫時遷移,目的是來暹經商或謀生,俟經濟情況轉佳便回歸原籍;第二次移民潮(西元1918-1950年)的中國移入人數已開始較移出人數為多,肇因於1950年泰國修頒「移民條例」,嚴格規定每國每年移民入境限額為200名,並對外國人入境條件設限,當時加上中共政權限制人民遷移等因素,造成中國移民不願返回祖籍,迫使原有的「僑居形式」朝「定居形態」轉變,而這群留存在泰國定居的中國移民,即是現今大部份泰籍華裔族群的先輩,至今子傳數代並深受泰國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影響,早已完全融合成為「泰籍華人」。
 
泰華文化融合的相關活動
(圖/泰華文化融合的相關活動)來源:楊俊業博士

泰國曾兩度擔任總理長達14年(1938/12/16-1944/8/1及1948/3/1-1957/9/16)的鑾披汶‧松堪(Luang Phibun Songhram)元帥具有「吳」姓華人血統,執政期間致力推行「大泰唯國主義」,提倡泰國人民的自主意識,提升泰國在東南亞的國際地位。當時華人掌握暹羅大部分經濟及商業活動,泰政府為削弱華人經濟力量及既得權益,採取一系列強制性經濟政策、保留泰人職業法令、取消華人擁有土地特權及限制「外國移民」入境數額。為催生泰國民族主義,鑾披汶總理於1939年6月將國名由暹羅(Siam)改為泰國(Thailand),以彰顯「泰族」是國家主幹民族,並提倡泰人說泰語及禁止各地方言政策,因此華人禁講中文,中文學校逐漸被迫關閉,甚至誘迫改換泰人姓氏,此等新政即為「限華政策」之開端。
 
前泰國總理鑾披汶‧松堪
 (圖/前泰國總理鑾披汶‧松堪)來源:Wikimedia

泰國對於中國的認知是源自於「秦」(Chin),因此泰國官方及人民對於「中國人」、「雲南人」和「台灣人」的身分認知及稱呼各有不同。中國人被稱為”Kon Chin” (直譯『秦人』)或”Chin Siam”(暹羅秦人);雲南人初抵泰國者因多數信奉回教,遂被稱之”Chin Ho”(秦賀人/賀人原是被泰國人指稱在1864年後入侵暹羅龍坡邦、永珍一帶的太平天國土匪,泰文Ho具有貶摘、歧視之意);台灣人直譯為”Kon Taiwan” 的族群稱呼始於1960年代中期,因為當時眾多新興產業之泰籍企業主,聘請大量來自台灣的技術人員,泰人因而意識到這批藍領技師有別於以往的中國移民。

在泰國具有「台灣意識」的移民形態可區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日據時期及戰後初期的「台勞」形態(1910至1975年),其存在時間較長,是為在泰謀生的形態;第二類是「台商」形態(1986至1996年),第三類是「台僑」形態(1990年至今),其特點是表現在意識形態-即要求忠於原鄉台灣又認同僑鄉泰國;第四種是「台裔」形態,是前三種移民形態的最終延伸,是以台泰聯姻、文化融合為特徵,是在當地出生具台灣血緣的台泰雙籍人士,他們嚴格來說已不能算是真正的「移民」形態。
 
廊1919文創園區
(圖/廊1919文創園區)來源:楊俊業博士

台灣人以「台灣意識」移民泰國的開端始於西元1910年間,惟當時台灣處於日據時代,來泰移民者多被視為「日僑身分」。1920年前後,少數台灣鄉親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遂攜家帶眷利用各種不同管道偕同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之親友,分由福州、廈門及汕頭等地搭船來泰,這一代的台灣鄉親多已作古,其後輩子孫亦已「泰化」,這是第一批來泰的台灣移民,其動機具有政治意識,是一批無法接受日本統治而離鄉背景討生活的台灣先民。
 
泰國潮汕移民乘坐的三帆船
(圖/泰國潮汕移民乘坐的三帆船)來源:楊俊業博士

第二批台灣移民則多是在1941年日軍撤離泰國後,曾經身為「日軍」或「日僑」的台籍人士及先前從台灣派遣來的「實習生」,因深諳日語得於戰後在泰創辦的日商公司任職,亦有不少人與日本人合作從事商業活動,或代理日本商品、機車或汽車零組件,或到日本學習技術返泰創業,這批人可說是在泰的第一代「台商」。其後於1945至1965年間,泰國鑾披汶總理嚴格執行「限華政策」及限制外僑移民數額,進而導致這近20年間幾乎沒有來自台灣的移民紀錄。

第三批台灣移民則在1960至1970年間,此時期的泰國政府為了促進投資提升國內產業,成立「投資局”Board of Investment”(BOI)」及公佈獎勵投資條例,促成許多原來從事進口貿易的華僑業主,紛紛申請設廠轉型為製造業,但因轉型技術及語言考量,使得這些新興業主紛紛赴台徵聘高階專業技師或基層技術人員來泰,造成當時幾乎每家工廠均有台灣技師之盛況。這批台灣鄉親不同於前二批台灣移民,此時來泰從業者初期被技術較為落後的華僑工商業主,專聘擔任技師、工程師、廠長等專業高階人員,其中不少鄉親服務數年累積資金、建立人脈、熟悉環境和掌握泰語後,陸續於1970年代末期憑藉專長,在泰另起爐灶自行創業,此批「台僑」成為現今「泰國台灣會館」、「泰國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暹邏代天宮」及「泰國中華國際學校」等四大台僑團體的主導人物,並在所有旅泰華人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泰國的台商活動
(圖/泰國的台商活動)來源:楊俊業博士

第四批挾帶「資金」及「技術」來泰的台灣移民出現在1986至1996年間,因198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發生重大變化,許多無法突破瓶頸的人工密集傳統產業必須外移,加上當時國際政經環境有利向外投資,於是掀起另一波赴泰投資熱潮。1989年美蘇兩極體系結束冷戰對抗,國際共同發展經濟取代政治對抗,美元開始貶值,造成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自原有40:1驟升至26:1,有利台商向東南亞各國投資;再者自1991年起,台灣物價、工資及地價開始上漲,投資成本增加,不利國內企業擴大投資,輔以新台幣升值及政府開放對外投資,且當時中國大陸的招商機制及軟硬體建設尚不穩定,自然使得地緣較近且歷史人文相似的東南亞成為台商投資之首選地區;最後因泰國及東南亞國家實施貨幣寛鬆政策,獎勵外資投資生產,加以泰國獎勵條件優厚,並在1993年起台灣推動第一波「南向政策」加持下,許多台商紛赴泰國投資設廠生產。
 
泰國的台商活動
 (圖/泰國的台商活動)來源:楊俊業博士


延伸閱讀:
新南向、心南向:台灣人移民泰國百年史略-下篇
楊俊業 博士
駐節出使俄羅斯聯邦、蒙古國及泰王國等友邦之資深外交官
足跡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等近50國,在行腳萬里路與接觸異民族後,悟得須以人性態度來分析文化,用文化角度去觀察歷史,藉歷史高度做時事推論之邏輯關係,因此筆下常藉時事案例探究歷史源淵,追溯文化背景,以期回歸人性初心為文字目的。
我要分享

相關文章

2024/04/18

泰國大麻合法可以隨意吃? 小心觸法

泰國開放大麻很多人粉開心,但小心在泰國接觸大麻,不小心帶了大麻製品回台灣就會被罰喔!!!

2023/08/24

基礎認識泰國-曼谷有50個縣!!!-第三篇

曼谷分區多樣的地理環境,從現代都市到河岸區,從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到古老的文化遺址。深入探索曼谷的地理風貌,尋找商機與工作優勢。一起了解更多曼谷的地理特色。

2023/07/27

隨便穿泰國校服 違法!!

穿學生制服追尋年輕記憶,就像看台灣電影那些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是泰劇的模犯生,我們天生一對,看了就想回憶過去,但注意泰國不能隨便穿學生制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