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古式按摩-上篇
2016年7月21日泰國世界日報以「泰式按摩申遺、衞部將納入保護行業」為題報導:「衞生部促進健康服務廳廳長汶良醫師昨天(20日)表示,響應政府政策,將泰國發展成為國際醫療保健中心,把泰式按摩和SPA推向國際市場。促進健康服務廳準備把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泰式按摩申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從而提升泰式按摩的知名度和經濟價值。經泰醫發展廳、文化部、聯合教科文組織駐泰辦事處及民間機構的協商,將按照程序展開申遺工作。同時還將與勞工部溝通,把泰式按摩納入受保護行業,只允許泰國人從事該職業。該廳國際衞生局局長帕拉蓬醫師表示,將加快收集泰式按摩有關資料和文化內涵,包括宮廷式按摩和大眾式按摩兩類,並將其列為泰國保健旅遊項目。之後再申報國家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以便提交內閣會議審議批准後,即可呈報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度會議,展開申遺工作。目前泰國有5處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分別有素可泰、大城和班清古城,而自然遺產是通艾-匯卡坑自然保護區、帕亞葉-考艾自然保護區。如果泰式按摩申遺成功,將成為泰國第6項世界遺產」。由上述報導得知,古式按摩不僅是泰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泰國經濟支柱觀光產業的特色核心項目,更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文化資產寶藏。
泰國古式按摩源起於西元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部,創始人是印度王及佛陀的御用神醫「耆婆」(Jivaka Kumarbhaccha),為了治病和保健發明按摩療法,有眾多僧徒追隨師法習醫,「耆婆」至今仍被泰人尊奉為「醫學之父」。泰式按摩技法源於古印度瑜伽術,由「耆婆」的學徒們將其教授的傳統醫藥及按摩技法,於西元前2至3世紀隨著佛教傳入泰國,因此古式按摩之醫療技法實從佛寺進入皇室再傳入民間,並因地制宜配合泰國的風俗習慣及傳統文化,逐漸調整發展成固定技法及流程延續至今。
經考證泰國王藍甘賢時代(西元1279至1298年)已有在石碑刻錄按摩醫療技法,另於邏羅那萊王時代(西元1656至1688年)曾有一位法國特使手書按摩治病的文字紀錄略以:「暹羅時代若有人生病,會由懂得按摩技法的專人用腳踩在患者背部,用於放鬆筋骨,並傳說懷孕婦女常令小孩在背上踩踏按摩,此舉有助日後順產」。以上二則考據史料,足以佐證泰醫早於700年前就已懂得運用按摩技法來治療疾病。
泰國遭受緬甸數度入侵之戰亂破壞,導致許多醫療文獻及紀錄都被毁損或遺失,距今200年前的泰國節基王朝一世皇時代(西元1782至1809年)遷都曼谷後,敕令恢復臥佛寺(Wat Po)為皇家廟宇,召集泰醫及學者收集傳統醫藥及按摩知識,並用錫材雕塑80種瑜伽體位之身體鍛鍊姿勢,并銘刻於大理石及鑲嵌於臥佛寺廊壁上,以供泰人研究學習,自此臥佛寺遂成泰式傳統按摩訓練基地之始。繼至三世皇時代(西元1824至1851年)另改用金屬雕製及簡化瑜伽體位為60種,並收集泰醫資料與按摩技法篆刻於大理石公開展示於涼亭內,提供人民教學及自我治療之用。五世皇朱拉隆功時代(西元1868至1910年)開放泰醫教學,將泰式按摩正式歸為「手工技藝」專科並定名為「皇室按摩教材」。繼至七世皇時代(西元1925至1934年)再將醫學劃分為「現代醫學」及「傳統醫學」兩大類,其中「傳統醫學」即包含醫學、藥學、婦幼(產)學及按摩學(內分『基礎按摩』、『宮廷按摩』、『治療按摩』及『保健按摩』)等,惟在西元1936年至2000年間按摩學又一度被排除於泰國傳統醫學範疇,後至2001年泰國衞生部再次將泰式按摩恢復於醫學領域。
泰國古式按摩是以印度草醫學及瑜伽術為基礎傳入泰國,經過反覆摸索、調整及改進技法後,逐步演變成為泰國本土傳統民俗醫療方式。古代泰國皇室運用按摩治療體傷及強身健體,近年輔以泰國政府的積極推廣,古式按摩已兼具養生保健之天然療法及觀光旅遊之休閒活動的雙重屬性。泰式按摩技法融合關節紓整、經脈按壓及瑜伽伸展等概念及理論,按摩師通常在地板採跪姿操作,左右手交替動作,運用手指、手掌、手臂、手肘、膝蓋、腳跟及雙腿等肢體部位,分別以手指及手掌進行按/揉/壓,前臂進行揉/壓,手肘及膝蓋進行按/壓,腳跟進行踩/壓等不同方式,並輔以泰式握拳與劈砍等特殊技法,手法涵蓋按、摩、推、拿、摸、拉、揉、捏、捶、蹬等動作,幅度甚大,類似瑜珈,這種先暖身,再拉筋,後舒展全身之整套動作,正是泰式按摩與其他類別按摩之顯著不同處。
泰國古式按摩綜合中、印古文明推拿技法精華,包括中醫經絡運行與穴位理論,及印度瑜伽伸展與肢體拉筋動作,可以刺激淋巴和白血球細胞對抗病菌入侵,放鬆肌肉,促進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亦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減少發炎,改善氣喘、過敏症狀,亦能舒緩肌肉僵硬、疲倦和頭痛,提升人體免疫力、抗病力及自癒力等身心療效。泰式按摩猶如對受按者施以「被動瑜伽術」,利用獨特的推、拉、蹬、搖、踩等技法,藉由壓足、壓腰、捶背、踩脊等方式,施作於肌肉筋膜和肢體關節等部位,讓身體自動產生能量,藉由氣血運行及舒展動作將能量傳至全身,修復體內損傷或虛弱部位,因此受按者於按摩結束後,如同接受高強度體操運動,有助達到緩解身心疲勞、加速脂肪燃燒及調節腸胃臟器等功效。
泰國古式按摩源起於西元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部,創始人是印度王及佛陀的御用神醫「耆婆」(Jivaka Kumarbhaccha),為了治病和保健發明按摩療法,有眾多僧徒追隨師法習醫,「耆婆」至今仍被泰人尊奉為「醫學之父」。泰式按摩技法源於古印度瑜伽術,由「耆婆」的學徒們將其教授的傳統醫藥及按摩技法,於西元前2至3世紀隨著佛教傳入泰國,因此古式按摩之醫療技法實從佛寺進入皇室再傳入民間,並因地制宜配合泰國的風俗習慣及傳統文化,逐漸調整發展成固定技法及流程延續至今。
(圖/泰國大皇宮內庭供奉耆婆塑像) 來源:Joe Vision 杰視界
經考證泰國王藍甘賢時代(西元1279至1298年)已有在石碑刻錄按摩醫療技法,另於邏羅那萊王時代(西元1656至1688年)曾有一位法國特使手書按摩治病的文字紀錄略以:「暹羅時代若有人生病,會由懂得按摩技法的專人用腳踩在患者背部,用於放鬆筋骨,並傳說懷孕婦女常令小孩在背上踩踏按摩,此舉有助日後順產」。以上二則考據史料,足以佐證泰醫早於700年前就已懂得運用按摩技法來治療疾病。
泰國遭受緬甸數度入侵之戰亂破壞,導致許多醫療文獻及紀錄都被毁損或遺失,距今200年前的泰國節基王朝一世皇時代(西元1782至1809年)遷都曼谷後,敕令恢復臥佛寺(Wat Po)為皇家廟宇,召集泰醫及學者收集傳統醫藥及按摩知識,並用錫材雕塑80種瑜伽體位之身體鍛鍊姿勢,并銘刻於大理石及鑲嵌於臥佛寺廊壁上,以供泰人研究學習,自此臥佛寺遂成泰式傳統按摩訓練基地之始。繼至三世皇時代(西元1824至1851年)另改用金屬雕製及簡化瑜伽體位為60種,並收集泰醫資料與按摩技法篆刻於大理石公開展示於涼亭內,提供人民教學及自我治療之用。五世皇朱拉隆功時代(西元1868至1910年)開放泰醫教學,將泰式按摩正式歸為「手工技藝」專科並定名為「皇室按摩教材」。繼至七世皇時代(西元1925至1934年)再將醫學劃分為「現代醫學」及「傳統醫學」兩大類,其中「傳統醫學」即包含醫學、藥學、婦幼(產)學及按摩學(內分『基礎按摩』、『宮廷按摩』、『治療按摩』及『保健按摩』)等,惟在西元1936年至2000年間按摩學又一度被排除於泰國傳統醫學範疇,後至2001年泰國衞生部再次將泰式按摩恢復於醫學領域。
(圖/臥佛寺魯士按摩雕塑) 來源:楊俊業 博士
(圖/泰國SPA開業執照) 來源:楊俊業 博士
泰國古式按摩是以印度草醫學及瑜伽術為基礎傳入泰國,經過反覆摸索、調整及改進技法後,逐步演變成為泰國本土傳統民俗醫療方式。古代泰國皇室運用按摩治療體傷及強身健體,近年輔以泰國政府的積極推廣,古式按摩已兼具養生保健之天然療法及觀光旅遊之休閒活動的雙重屬性。泰式按摩技法融合關節紓整、經脈按壓及瑜伽伸展等概念及理論,按摩師通常在地板採跪姿操作,左右手交替動作,運用手指、手掌、手臂、手肘、膝蓋、腳跟及雙腿等肢體部位,分別以手指及手掌進行按/揉/壓,前臂進行揉/壓,手肘及膝蓋進行按/壓,腳跟進行踩/壓等不同方式,並輔以泰式握拳與劈砍等特殊技法,手法涵蓋按、摩、推、拿、摸、拉、揉、捏、捶、蹬等動作,幅度甚大,類似瑜珈,這種先暖身,再拉筋,後舒展全身之整套動作,正是泰式按摩與其他類別按摩之顯著不同處。
(圖/魯士瑜伽塑像) 來源:紅動中國
泰國古式按摩綜合中、印古文明推拿技法精華,包括中醫經絡運行與穴位理論,及印度瑜伽伸展與肢體拉筋動作,可以刺激淋巴和白血球細胞對抗病菌入侵,放鬆肌肉,促進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亦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減少發炎,改善氣喘、過敏症狀,亦能舒緩肌肉僵硬、疲倦和頭痛,提升人體免疫力、抗病力及自癒力等身心療效。泰式按摩猶如對受按者施以「被動瑜伽術」,利用獨特的推、拉、蹬、搖、踩等技法,藉由壓足、壓腰、捶背、踩脊等方式,施作於肌肉筋膜和肢體關節等部位,讓身體自動產生能量,藉由氣血運行及舒展動作將能量傳至全身,修復體內損傷或虛弱部位,因此受按者於按摩結束後,如同接受高強度體操運動,有助達到緩解身心疲勞、加速脂肪燃燒及調節腸胃臟器等功效。
延伸閱讀:泰國古式按摩-下篇
相關文章
泰國古式按摩-下篇
針對泰國古式按摩的手法、流程、功效及經脈理論與運行方向,將在此篇進行綜整歸納說明。
正宗經典泰國料理-探究舌尖文化中的「百變系料理」樣貌-上篇
2011年7月CNNGo網站曾自辦「世界50大美食」評選活動,泰國料理以四項菜色入榜成為亞洲國家之冠,隨後該網站又公開舉辦全球票選,結果仍是泰國料理以七項菜色獲得全球網友票選冠軍,自此確立泰式料理與中式、法式及日式料理並駕齊名的國際美食地位,你知道是哪些料理嗎?
泰國不能不知禁忌-宗教篇
泰國深受佛教文化薰陶的國度,有95%的國人都是信奉佛教,就連泰國憲法都規定泰皇必需是佛教徒才行,到底泰國有哪些宗教上的禁忌千萬不可以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