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古式按摩-下篇

本次專題特別針對泰國古式按摩的手法、流程、功效及經脈理論與運行方向等面向,綜整歸納說明如下:

1.手法:
泰式按摩是各類按摩中受按者體位移動幅度最大者,按摩時鮮少使用按摩油或精油,手法融入瑜伽的修身養心方法,其中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及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  技法主分六種:點(壓)法、揉(拿)法、推法、劈叩法、踩(跪)法及運動關節法,除使用手(指、掌、臂、肘)外,並輔以膝、足等肢體關節進行施作;「宮廷式按摩」及「大眾式按摩」之最大差異處即在於按摩技法,前者按摩師僅能以跪趴姿勢用雙手進行操作,不得使用身體其他部位(如肘、膝、足等)且不得按壓靠近私密部位,至於全套操作步驟及流程則與後者完全相同。
●   劈叩法:「泰拳」即手握空拳,拳心向下,用拳心捶打;「刃掌」即四指併攏用指端垂直按壓,如刀刃而得名;「泰式劈砍」即兩掌相合,通過腕部屈伸用小指側擊打,四指隨手起落開合發出聲響;
●   巧用身體重量:按摩師將手肘伸直,利用引力通過上肢自然向下傳遞自身體重進行有效按摩,因此體型較小的按摩師亦能對身材魁梧、體型胖碩者施作按摩;

2. 流程:
泰式按摩深受瑜伽哲學及佛教文化影響,按摩師於按摩前會循禮面對受按者合十冥想默禱表達祈福,此儀式之目的是為將慈愛心及注意力,全神灌注到施作程序,排除一切有形或無形干擾,提高按摩效果。
● 泰式按摩是以足部開始逐漸向上結束於頭部,按摩師必須按照固定步驟依序進行,不得隨意更動。
● 泰式按摩體位依序採仰臥位(進行足部按摩、下肢部按摩及上肢部按摩)、側卧位(進行左/右側體按摩)、俯臥位(進行背部按摩及臀部按摩)、躺臥位(頭/臉部按摩)及坐立位(肩頸及腰部按摩)。
● 泰式按摩是先經脈按摩,然後是關節運動,最後是瑜伽伸展,換言之,泰式按摩融合筋骨按摩及被動體操運動等內涵。
● 傳統泰式按摩時間不得少於1.5個小時,從腳到頭總計須完成108個步驟,偶有輔以草藥熱敷,以達活血化淤之目的。
● 按摩結束後,按摩師會準備熱薑湯供受按者飲用,藉以加快氣血流動及增加體內熱能,有助迅速排除體內濕氣,達到提神醒腦之功效。
 
臥佛寺魯士按摩雕塑
(圖/臥佛寺魯士按摩雕塑) 來源:楊俊業 博士

3.功效:
泰式按摩是透過外力的直接作用,巧妙融合中醫推拿及印度瑜伽,經由按摩師的肢體力量和技法,先是刺激血液循環後,讓身體啟動自癒力及提高免疫力,進而達到治療及康復的目的。
● 提高人體抗病力:按摩可以促進淋巴形成,加速人體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白血球吞噬能力增強,進而提高人體抗病力及免疫功能。
● 調整內臟功能紊亂:按摩對內臟具有調節作用,例如對於胃腸蠕動快者可以減緩蠕動,而蠕動慢者則可促進加速,並增進人體對飲食的有效消化及吸收。
● 減輕和消除肌肉疲勞:按摩可以促進肌肉纖維收縮及伸展運動,增加肌肉彈性及強度,亦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改善肌肉的營養狀況,使肌肉疲勞引起的酸痛、無力、肌力下降等症狀得以減輕消除。
● 減輕和消除心理疲勞:按摩可以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消除頭暈、焦慮、記憶力衰退等症狀,緩解精神疲勞。
● 解除肌肉痙攣:按摩可以透過肌肉的伸展收縮直接抑制及緩解肌肉痙攣,有效改善肢體局部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使疼痛症狀明顯減輕甚至消除。
● 鬆解沾黏:軟組織沾黏是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和疼痛的主要原因,而按摩則可以直接分離沾黏,迅速排解疼痛。
● 消散腫脹及淤血:按摩可以促進微血管擴張,加快靜脈血液循環,促進發炎病症滲出物的吸收,使局部腫脹及淤血症狀消散。
● 減肥和美容:按摩可以減少脂肪在體內堆積,使多餘脂肪轉化成熱量,產生減肥效果;按摩亦可清除皮膚表面衰老的上皮細胞,使人體表面微血管擴張,加強皮膚營養供應,增加皮膚彈性及光潔度。
● 使人心情愉悅:按摩可以舒肝解鬱及調節人體氣場,使人神清氣爽。

4.經脈:
泰式按摩的10條主要經脈(如圖示)與中醫的12條經絡雖概念相似,主張經脈與氣場及穴位具有密切關聯,但兩者之分布位置、運行走向及職司功能卻迥然不同,各有理論及臨床基礎。
● I-Tha經脈(深藍色):位於肚臍左側1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
-往下至恥骨邊緣,經過左大腿內側向下至關節膝蓋內側後,再進入折膝處內部
-轉向上至關節外側,從左大腿外側沿上經左臀部內
-沿上往左側脊椎及腰部周圍 (接近尾椎第一及第二骨間),續沿脊柱左側往上經過頸椎,再往上至頭頂
-回轉再經前額左側,最後進入左側鼻腔
● Ping-Klar經脈(深綠色):位於肚臍右側1吋及深度2吋處,運行方向如I-Tha經脈一樣,只是在身體右側運行,方向如下:
-往下至恥骨邊緣,經過右大腿內側向下至關節膝蓋內側後,再進入折膝處內部
-轉向上至關節外側,從右大腿外側沿上經右臀部內
-沿上往右側脊椎及腰部周圍 (接近尾椎第一及第二骨間),續沿脊柱右側往上經過頸椎,再往上至頭頂
-回轉再經前額右側,最後進入右側鼻腔
● Su-Ma-Na經脈(咖啡色):位於肚臍上方3吋 (肚臍及胸骨下之間)及深2 吋處,運行方向如下:
-自肚臍往上至胸骨下方
-續往上經脖子,直至舌頭
● Ga-La-Tha-Ree經脈(紫色):位於肚臍上方2吋及深2 吋處,共有四條運行路線如下:
-自肚臍上方2吋處起,分左右2條對角線向上運行經第一對胸腔骨處,續向上分別往兩側肩膀處再分為兩路。
-其一是經後肩胛骨通過頸椎旁第一骨,再經過頸椎旁凹陷處,轉往頭臚內再轉回耳朵。
-其二是從兩側後肩胛骨經肩膀往手背向下,經過手肘到手臂(下手臂肌肉),續往手腕直至五指端。
-另二條運行路線是從肚臍向下經左右大腿內側,再經小腿,沿內側脛骨,後到腳跟中間,再經腳踝後,續分5路直至5根腳趾趾端。
● Sa-Had-Rang-See經脈(橘色):位於肚臍左側2吋(距離I-Tha經脈1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如下:
-肚臍往下沿左側大腿內緣,經膝蓋內側骨,續往下沿脛骨內側旁,經過前脛骨至腳踝內側。
-經過整個腳底板內部,續往五根腳趾端後,回轉經過腳底板外側,再經腳根向上轉沿腳踝外側。
-續往上經過膝蓋外側骨,經大腿外側轉入左側體內,進入腹部往上經過腹腔,續向上通過胸腔,再往上經過脖子左側前方,到達左臉部後,由左眼周圍進入眼睛。
● Tha-Wa-Ree經脈(粉紅色):位於肚臍右側2吋(距離Ping-Klar經脈1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如Sa-Had-Rang-See經脈一樣,只是在身體右側運行,方向如下:
-肚臍往下沿右側大腿內緣,經膝蓋內側骨,續往下沿脛骨內側旁,經過前脛骨至腳踝內側。
-經過整個腳底板內部,續往五根腳趾端後,回轉經過腳底板外側,再經腳根向上轉沿腳踝外側。
-續往上經過膝蓋外側骨,經大腿外側轉入右側體內,進入腹部往上經過腹腔,續向上通過胸腔,再往上經過脖子右側前方,到達右臉部後,由右眼周圍進入眼睛。
● Chan-Tha-Poo-Sang經脈(紅色):位於肚臍左側3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如下:
-向上往左胸腔,經頸椎左側背面。
-續往上經耳後,進入左耳。
● Ru-Cham經脈(藏青色):位於肚臍右側3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如Chan-Tha-Poo-Sang經脈一樣,只是在身體右側運行,方向如下:
-向上往右胸腔,經頸椎右側背面。
-續往上經耳後,進入右耳。
● Su-Ku-Mang經脈(淡藍色):位於肚臍下方1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
-往下經恥骨周圍。
-抵達至肛門及尿道。
● Si-Ki-Nee經脈(淺綠色):位於肚臍下方2吋及深2吋處,運行方向:
-往下經恥骨周圍。
-抵達(男性)睪丸及(女性)陰道。
 
臥佛寺魯士示範按摩雕塑
(圖/臥佛寺魯士示範按摩雕塑) 來源:楊俊業 博士

泰式經脈與中醫經絡之分布、屬性、氣場及按摩力道等主張與理論,經對照比較兩者之異同處,分別詳述如下:

1.分布:
● 泰式按摩的10條經脈皆分別始於肚臍周圍1吋至3吋之間,穴位深度均為2吋,依固定運行路線,且各別止於身體末端(如眼、耳、鼻、舌、手指、腳趾、肛門、尿道及生殖器官等部位)。
● 中醫的12條經絡分別連著人體12個臟器,從排列方式可分為兩組,一組以手足區分為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及腿上有6條經絡(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另一組按陰陽區分為手臂內側及腿部內側各有3條陰經,手臂外側及腿部外側亦各有3條陽經。
● 泰式按摩的經脈分佈與身體器官與中醫經絡對應臟腑互動之關聯雷同,即不同經脈職司不同臟腑,各有主管功能。

2.屬性:
● 泰醫經脈無所謂陰陽經脈區分,但亦著重與季節溫度及五行體質(金、木、水、火、土)的平衡與調節。
● 中醫經絡注意經絡與經絡間,身體與經絡間,及經絡與大自然間等陰陽平衡,亦即受按者體虛時,宜先選擇陽經按摩補足正氣為主,若體健時,則陰經、陽經皆可按摩;又如夏天陽氣旺盛,體虛者亦可進行陰經疏通而無妨。

3.氣場:
● 泰醫經脈與中醫經絡同樣強調「以痛為俞」,亦即疼痛部位就是按摩穴位,按摩重點就放在最痛部位,將病灶推開、揉散,甚至泰醫兼以藥包熱敷,中醫施以拔罐、艾炙或敲打方式,痛感愈是明顯,愈需堅持按摩刺激痛點。
● 泰醫經脈與中醫經絡均認同人體內存有氣場,若氣場運行不順或阻塞,必將造成氣血不足出現氣結或硬塊,即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概念。
● 泰醫10條經脈彼此因互不相連,故無所謂氣場循環及補充之說。
● 中醫12條經絡依序相連且有方向性流動,與對應臟器「互為表裡」,經絡起於心中,在人的四肢繞行一圈進入腹部,在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補充能量後,抵達胸腔換條經絡再繼續出發,進行下一次四肢大循環。

4.力道:
● 泰式古法按摩力道是依據受按者可承受的受力程度隨時進行調整,並無所謂「輕重補瀉」之說。
● 中醫經絡按摩力道細分為:1.力度輕者為補,重者為瀉;2.時間短者為補,長者為瀉;3.範圍小者為補,大者為瀉;4.順按經絡為補,逆按為瀉;5.著重陰陽平衡運用,認為按摩陰經最好使用補法,按摩陽經則可運用瀉法。
 
細究泰國古式按摩的施做體位及操作流程得悉,對於下肢部(含腳底)及背部(脊椎兩側)之按摩耗時最久,兩者操作時間合計逾1個小時,泰式按摩對於該兩區域之重視現象,正與中醫按摩主張的「腳底反射區」對應全身臟器邏輯,及台灣張釗漢中醫師發現的脊椎兩側「原始點」對應「他處體傷」理論一致。因為「腳」是由26塊骨頭、56個關節及118根肌腱所組成,向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稱,亦所謂「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的老化過程正是由雙腿開始,故須格外重視雙腿(含腳底)之保健與照護;另外,張釗漢中醫師的「原始點醫學」認為所有症狀皆直接由體傷所致,體傷位置可分「他處」與「本處」兩類體傷,而「一條脊椎加七處原始點」的人體內建自然療癒力開關,正是以按推原始點並配合溫敷的簡易外治法來啟動,此點又與泰國古式按摩輔以草藥熱敷,來達到快速解除疾病症狀的目的,互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草藥
(圖/草藥) 來源:pexels
 
熱敷按摩
(圖/熱敷按摩) 來源:pixabay
 
泰國由於氣候炎熱,加上民情風俗、流行時尚及穿脫便捷等因素,「夾腳拖」幾乎已成為泰人日常生活及來泰旅遊人士的標準必備鞋款,但由於夾腳拖鞋是大面積裸露足部,缺乏包覆性及支撐性,實已脫離一般鞋子行走的功能要求,再者夾腳拖和腳之間僅有足拇趾和第二趾間有接觸,走路時所有施力點均集中在腳肌群上,只靠足拇趾和腳板往上勾的力量拉住拖鞋,除皮膚容易磨破、起泡外,更容易讓小腿前側肌群過度疲勞,嚴重時可能導致神經病變或神經斷裂等問題,造成腳背前部提足肌群麻痺,形成垂足致無法提起現象。就西醫觀點而言,雙腳密佈豐富的微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與人體五臟六腑和大腦組織密切相關。腳是人體的基石,如果出現異常,人體各組織器官必將發生病變,因此對於腿部(含腳底)的按摩保健尤須謹慎用心。
 
(圖/腳底按摩) 來源:freestock
 
根據醫學研究結果證明,遺傳基因對健康的影響並非絕對。一個人長壽與否的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善於珍攝調理與勤加養生。中國歷代皇帝最高壽者為大清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其養生之道與長壽秘訣,可以簡單用「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等16字概括:
1.吐納肺腑:
一吐一納謂之調息,亦即深呼吸之意。黎明起床為最佳時機,面向東方做龜息吐納動作,使氣血暢通,利用呼吸的控制來進行能量的調節,此種原理正符合印度瑜伽術之呼吸調息法。
2.活動筋骨:
依個人體能不同而選擇各種有益身體的活動,以強筋骨,增強抗病能力,此邏輯正與泰式古法按摩以活動關節、舒緩肌肉及調整筋絡為目的,並兼有按壓特定經脈以對應臟腑器官的保健修復之功效。
3.十常四勿:
即「頭常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肢常伸、肛常提」等「十常」,及「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等「四勿」。其中「十常」即強調按摩保健之重要,而「四勿」即著重氣血順暢、陰陽調和及作息正常之中庸平衡。
4.適時進補:
身體恰如機械,善加保養維護必可運轉如常,適時進補滋養,補足氣血熱能,藉以養精蓄銳、活絡經脈及強化五臟六腑。
 
泰國中醫院擺置經絡分佈銅像
 (圖/泰國中醫院擺置經絡分佈銅像) 來源:楊俊業 博士
 
國衞生部核發優良按摩等級證書
 (圖/國衞生部核發優良按摩等級證書) 來源:楊俊業 博士

清朝乾隆皇帝的養生長壽之道其實正與瑜伽及按摩有著密切關聯,其中「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及「十常四勿」等日常保健方法,即與泰國古式按摩的訴求及功效相仿,因為泰式按摩正是融合印度瑜伽及中醫經絡的養生保健原理,運用不同技法作用於受按者體表的特定部位,經過物理刺激皮膚滲透到肌肉、筋膜、肌腱、關節、神經、血管及淋巴等組織,通過神經和體液的調節及軟組織和骨關節的調整,產生一系列生理、病理的連動變化,使得肌體功能自然恢復,進而達到治療及保健的目的。簡言之,古式按摩不僅是泰國政府增加觀光收入的法寶,亦是泰國傳統民俗醫療技法的至寶,更是世界人類文化共同遺產的瑰寶。
 
泰式古法按摩廣告招牌
 (圖/泰式古法按摩廣告招牌) 來源:楊俊業 博士

泰國古式按摩10條經脈圖示(第1條深藍色、第2條深綠色、第3條咖啡色、第4條紫色、第5條橘色、第6條粉紅色、第7條紅色、第8條藏青色、第9條淡藍色、第10條淺綠色)
 
泰式古式案模10條經脈圖示
(圖/泰式按摩10條經絡圖) 來源:泰國行銷加速器繪製


延伸閱讀:泰國古式按摩-上篇
楊俊業 博士
駐節出使俄羅斯聯邦、蒙古國及泰王國等友邦之資深外交官
足跡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等近50國,在行腳萬里路與接觸異民族後,悟得須以人性態度來分析文化,用文化角度去觀察歷史,藉歷史高度做時事推論之邏輯關係,因此筆下常藉時事案例探究歷史源淵,追溯文化背景,以期回歸人性初心為文字目的。
我要分享

相關文章

2018/10/22

泰國古式按摩-上篇

泰國古式按摩源起於西元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部,創始人是印度王及佛陀的御用神醫「耆婆」(Jivaka Kumarbhaccha),為了治病和保健發明按摩療法,有眾多僧徒追隨師法習醫,「耆婆」至今仍被泰人尊奉為「醫學之父」。

2018/08/29

泰國選美文化-從泰國三度獲得「環球小姐」決賽主辦權談起-上篇

大家知道泰國主辦選美活動以來,一共歷經四個時期的選美文化變遷階段,此篇簡述「泰國小姐」所被賦予的階段性任務及其歷史定位,讓大家了解。

2018/08/07

泰國合掌禮文化:從泰國選美冠軍合掌跪拜父母談起-下篇

除了合掌跪拜的行禮方式外,面帶微笑、躬首合掌及口誦「薩瓦迪咖」的動作為大家所熟悉,這種基本的合掌行禮儼然已成泰國禮儀的標誌,其內涵更蘊藏泰人對於長幼、尊貴、僧侶與君王間的地位階級關係。對泰國合掌禮文化了解,使用對了在泰國日常生活及經商打招呼時不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