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廟(黎明寺)的傳說故事
黎明寺(Wat Arun)原稱「橄欖樹寺(Wat Makok)」,又稱曉廟、鄭王寺或鄭王廟,始建於暹羅大城王朝孟庫國王時期,相傳於公元1768年鄭信將軍率軍打敗據守在阿育陀耶的緬甸大軍之後,自大城沿昭披耶河順流抵達吞武里地區時,正逢旭日黎明時分,因此鄭信在自立為王後即將該寺改名為「黎明寺」,以資紀念。
鄭信於1768年在維猜延堡壘舊址上建立新王宮,此堡壘早在16世紀初就已擔負起保衛進入暹羅境內船隻的防守工作。在新王宮所在地的範圍內,其實原有兩所佛教寺廟:「橄欖樹寺(Wat Makok)」和「泰集市寺(Wat Tai Talad)」,但因此兩座佛寺恰處於新王宮所在範圍內,故不允許僧侶住宿寺中。鄭信在新王宮落成後,隨即將「橄欖樹寺」改名為「黎明寺」,並曾存放自萬象奪取的鎮國之寶—玉佛,直至玉佛寺落成後才得以功成身退。
西元1345年素可泰王朝第五世利泰王在位時,曾親自偕高僧編寫有關上座部佛教教義及宇宙觀的宗教故事--「關於三界的佈道」,其內容闡述以「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是由淫、食二欲眾生所住的「欲界」(11層)、摒除淫、食欲但仍有物質身的「色界」(16層)與最後超脫物質身臻達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無色界」(4層),總計三界31層輪迴境地的垂直結構所組成,這種階層概念日後對泰人的信仰、文學、藝術、壁畫、寺廟、宮殿及火葬亭建築等創作,奠定無比深遠的框架式影響,也使得泰國不論在大皇宮、鄭王廟(黎明寺)、佛塔或火葬場等建物設計,無不充滿佛教宇宙中心的三界觀地理元素。
黎明寺的中心主塔名為「帕普蘭(Phra Prang)/意為『崇高的佛塔』」,其造型是一座大乘舍利式塔,塔高達82公尺,周長為234公尺,象徵著佛國世界的宇宙中心—須彌山,整座佛塔是以方形底座和塔身逐層堆疊,而主塔底座的四個方位角落,建有四座代表四大部洲的佛殿陪塔,以供朝拜者出入主塔進行膜拜,此種建築概念正是表徵源自於素可泰王朝利泰王所開創的三界地理觀。
泰國佛塔的基座及塔頂,一般常有7層及31層的線條裝飾,其結構特徵所反映的符碼概念,即是7重圍輪世界與三界31境地之象徵意義。除此之外,祥瑞「五靈」(白象、金翅鳥、納迦龍、金鳯及雄獅)的具象雕塑亦深刻體現泰人信仰的宗教概念及最廣泛運用的裝飾風格,因此在黎明寺的建築構件中亦隨處可見「五靈」的踪跡。
黎明寺主塔—須彌山外部建有四條陡峭的臺階,藉以連接塔體(山麓的垂直表象)的四個層級,各層級並以神話故事中出現在須彌山麓的神祇或神獸為代表,藉以建構出通往天界的象徵意涵,例如:
黎明寺除具有神聖的宗教意涵及悠久的歷史典故外,其造型優美獨特且是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佛教建築,因而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譽。黎明寺儼然是曼谷的「城市地標」而與泰國的「國家象徵」--大皇宮天際線,分別構成泰幣10銖及1銖兩款國幣的主視覺圖像被世人關注。
鄭信於1768年在維猜延堡壘舊址上建立新王宮,此堡壘早在16世紀初就已擔負起保衛進入暹羅境內船隻的防守工作。在新王宮所在地的範圍內,其實原有兩所佛教寺廟:「橄欖樹寺(Wat Makok)」和「泰集市寺(Wat Tai Talad)」,但因此兩座佛寺恰處於新王宮所在範圍內,故不允許僧侶住宿寺中。鄭信在新王宮落成後,隨即將「橄欖樹寺」改名為「黎明寺」,並曾存放自萬象奪取的鎮國之寶—玉佛,直至玉佛寺落成後才得以功成身退。
(圖/鄭王廟外觀) 來源:楊俊業博士
西元1345年素可泰王朝第五世利泰王在位時,曾親自偕高僧編寫有關上座部佛教教義及宇宙觀的宗教故事--「關於三界的佈道」,其內容闡述以「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是由淫、食二欲眾生所住的「欲界」(11層)、摒除淫、食欲但仍有物質身的「色界」(16層)與最後超脫物質身臻達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無色界」(4層),總計三界31層輪迴境地的垂直結構所組成,這種階層概念日後對泰人的信仰、文學、藝術、壁畫、寺廟、宮殿及火葬亭建築等創作,奠定無比深遠的框架式影響,也使得泰國不論在大皇宮、鄭王廟(黎明寺)、佛塔或火葬場等建物設計,無不充滿佛教宇宙中心的三界觀地理元素。
(圖/泰國鄭王廟與其主塔)來源:楊俊業博士
黎明寺的中心主塔名為「帕普蘭(Phra Prang)/意為『崇高的佛塔』」,其造型是一座大乘舍利式塔,塔高達82公尺,周長為234公尺,象徵著佛國世界的宇宙中心—須彌山,整座佛塔是以方形底座和塔身逐層堆疊,而主塔底座的四個方位角落,建有四座代表四大部洲的佛殿陪塔,以供朝拜者出入主塔進行膜拜,此種建築概念正是表徵源自於素可泰王朝利泰王所開創的三界地理觀。
(圖/泰國鄭王廟須彌山概念模型) 來源:楊俊業博士
泰國佛塔的基座及塔頂,一般常有7層及31層的線條裝飾,其結構特徵所反映的符碼概念,即是7重圍輪世界與三界31境地之象徵意義。除此之外,祥瑞「五靈」(白象、金翅鳥、納迦龍、金鳯及雄獅)的具象雕塑亦深刻體現泰人信仰的宗教概念及最廣泛運用的裝飾風格,因此在黎明寺的建築構件中亦隨處可見「五靈」的踪跡。
- 白象:泰國佛教徒堅信白象就是佛祖的化身及庇護王權的象徵,白象在泰人心中歷來被視為神獸,象徵君主聖明、善行典範、國家昌盛之意,會給國家帶來和平、穩定與繁榮,因此將白象視為鎮國瑞獸。在佛寺中,白象雕像常和佛像共同擺放供奉祭拜。
- 金翅鳥:佛教認為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之一,有種莊嚴寶象,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之一,也是密宗體系中五方佛之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因此把迦樓羅視作力量的圖騰予以崇拜。
- 納迦龍:納迦龍在印度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由於佛教引入了印度傳統的納迦(龍族)概念,後來佛教又將納迦視為天龍八部之一,因此無論在泰國皇宮廟宇或民間寺廟的出入口或階梯處,均塑有「法行龍王」的納迦龍圖騰,以示護法修行及衞戍安全,並有發善心依時降雨及令五穀豐收之寓意。
- 金鳳:鳳是泰人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意象,也是皇權象徵之一。泰人認為鷄是靈禽,可以趨吉避兇,同時認為鷄喚醒東方,帶來光明,於是將威力無比而又神奇的神鳳與太陽產生聯想,是光明美好、吉祥太平及懲惡揚善的象徵,因此再將鳥類與鳳凰近似的孔雀予以神獸化,用以大量裝飾皇宮及寺廟。
- 雄獅:在印度,獅是獸中之王,源於印度的佛教,經由傳播反在印度之外的東亞、南亞及世界各地發揚光大。佛教經典喻佛為獅,又佛說法坐獅子座,演法作獅子吼,獅子因而成為菩薩坐騎而被視為神獸出現之後,獅子的圖騰塑像即被視為具有驅邪鎮煞的意義。
(圖/鄭王廟的金翅鳥裝飾、清萊藍廟的納迦龍裝飾) 來源:楊俊業博士
黎明寺主塔—須彌山外部建有四條陡峭的臺階,藉以連接塔體(山麓的垂直表象)的四個層級,各層級並以神話故事中出現在須彌山麓的神祇或神獸為代表,藉以建構出通往天界的象徵意涵,例如:
- 第一層(最底層)的四角建有四個小型陪塔,用以供奉風神(神猴『哈努曼』之父),其壁龕中的雕像是以騎在一匹白馬上面向四方的風神呈現。
(圖/左-主塔四角的小型陪塔、右-陪塔壁龕中騎白馬的風神雕像) 來源:楊俊業博士
- 第二層由夜叉(四大天王)守衛的石像柱支撐,可以看到四個入口似的錐形亭子,其中展示佛陀一生經歷的重要事件--誕生與覺悟。另外,第二層與底層建有許多小壁龕,其內以生活在須彌山山麓的喜瑪藩(Himaphan)森林裏的「金納羅」和「金納莉」(雄雌配對,半人半鳥,孔雀尾)等雕塑為裝飾。
(圖/第二層由夜叉守衛的石像柱支撐) 來源:楊俊業博士
- 第三層由泰國史詩「拉瑪堅」中的神猴「哈努曼」雕像所形成的柱子頂撐,此層小壁龕內同樣裝飾著「金納羅」與「金納莉」等神獸雕塑。
(圖/第三層由哈努曼猴神的石像柱支撐)來源:楊俊業博士
- 最頂層(第四層)是由印度教住在天界如提婆等神祇雕塑所形成的支柱。四周臺階的頂面亦佈置有小壁龕,其內供奉著印度教內掌管仞利天的「眾神之神」-因陀羅的雕塑。主塔尖頂則為由乘坐大鵬金翅鳥上的毗濕奴神為裝飾。
(圖/左-主塔第四層的神祇雕塑、右-主塔第四層的因陀羅雕像)來源:楊俊業博士、Manfred Werner, wikimedia commons
黎明寺除具有神聖的宗教意涵及悠久的歷史典故外,其造型優美獨特且是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佛教建築,因而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譽。黎明寺儼然是曼谷的「城市地標」而與泰國的「國家象徵」--大皇宮天際線,分別構成泰幣10銖及1銖兩款國幣的主視覺圖像被世人關注。
(圖/從昭披耶河畔遠望鄭王廟全貌、舊版10泰銖硬幣)來源:楊俊業博士、photo AC
相關文章
【新書上市】泰國文化新指南─探索泰國 泰國文化面面觀
泰國擁有悠久歷史的醞釀出獨有的信仰及文化,也是國人最愛去旅遊的國家之一,但泰國總是給人有點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泰國各地美食餐廳及旅遊景點,陌生的是對於泰國人習慣及文化的了解,畢竟坊間的書籍大都以泰國旅遊、美食為主,鮮少有以介紹泰國文化書籍。
認識泰國祥瑞五靈:泰人心中靈獸的象徵意涵-上篇
泰國,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神秘國家,讓泰國人對於神話傳說充滿了崇拜與尊敬,透過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展現出對宗教信仰及傳統藝術的精華,舉凡皇室舟車、廟宇建築、民族服飾、日常用品及語言文化中都能看見祥瑞聖獸的圖樣痕跡,這些紋樣大多擁有趨吉避凶、納福鎮煞的吉祥寓意,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泰國到底有哪些靈獸及所象徵意涵 。
從「天生一對」瞭解泰人生死輪迴觀-由泰國九世王火葬亭設計概念談起-上篇
從天生一對中延伸瞭解泰人生死輪迴觀,為什麼泰國會那麼重視?泰國九世王蒲美蓬陛下火葬亭的整體設計理念,糅雜有佛教、印度教與萬物有靈論等綜攝教義與在地實踐,強調神靈位階與因果輪迴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