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第十世國王登基加冕大典:泰國版「君權神化」的洗禮儀式

泰國政府於2019年5月4-6日舉行的第十世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His Majesty King Maha Vajiralongkorn)登基加冕大典(พระราชพิธีบรมราชาภิเษก),被視為是繼九世王蒲美蓬‧阿杜德(His Majesty King Bhumibol Adulyadej)火葬典禮後,另一場百年難遇的王室文化遺產展演,因為此次距上一任九世王於1950年5月5日舉行的加冕典禮已相隔69年,許多塵封已久的泰國宗教儀式及王室活動又得以重現世人眼前。
 
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預演
(圖/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預演)來源:泰國世界日報

泰國王室加冕大典源自逾3,000年歷史的印度婆羅門教傳統,其儀式融入大量婆羅門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儀節及原始物靈信仰,整個過程遵循泰國王室傳統與宗教儀節舉行,每一個程序和活動均具有重要文化意涵,符合泰國國家特色與歷史傳承。泰國人民普遍認為,現任十世王雖早於2016年12月在法律意義上完成了「繼位」程序,但國王必須循例接受加冕儀式的洗禮後,才有資格被正式尊稱為『陛下』(ฝ่าพระบาท),惟有如此在文化意涵上,國王方能被視為經過「君權神化」後的完美君王。
 
左-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紀念徽章、右-泰國十世王加冕紀念郵票
(圖/左-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紀念徽章、右-泰國十世王加冕紀念郵票)來源:楊俊業博士

「加冕儀式」原係歐洲君主制度的概念。歐洲皇室君主登基,必須由最高宗教領袖(如梵蒂岡羅馬教皇、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或東正教大牧首)親手將王冠加戴於君主頭頂,以示「君權神授」的象徵意義。然而依據泰國傳統的加冕典禮而論,其重點儀節並不在於「戴上王冠」的加冕動作,而是著重於國王接受全國聖水(น้ำศักดิ์สิทธิ์)的洗浴儀式,這個過程其實是體現「水」的灑淨與宣示功能,因為泰文「加冕」(ราชาภิเษก)即是「國王浴水」的意涵,是藉由「澆淋水於頭首」的動作來賦予受洗者的權威和地位,正亦符合婆羅門教傳統聖水具有淨化與傳遞功德的文化概念。
 
左-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洗浴儀式、右-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迎接儀式
(圖/左-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洗浴儀式、右-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迎接儀式)來源:泰國世界日報

泰國十世王加冕大典的三天系列儀式中,尤以5月4日上午10時至12時期間舉行的儀式最為重要,因為國王此時將接受所謂的「灌頂聖水」(น้ำสรงพระมุรธาภิเษก)與「八方聖水」(น้ำอภิเษก)的淋浴澆手儀式,及接受婆羅門主祭司敬獻代表王權的「五大御器」(เครื่องเบญจราชกกุธภัณฑ์),包括王冠(พระมหาพิชัยมงกุฎ)、寶劍(พระแสงขรรค์ชัยศรี)、權仗(ธารพระกรชัยพฤกษ์)、金扇與金拂塵(พัดวาลวิชนีและพระแส้จามรี) 及寶履(ฉลองพระบาทเชิงออน),並由國王親自戴上王冠完成加冕(另請參考「泰國寶石文化:從泰國第十世國王加冕皇冠談起」專文)。
 
泰王加冕用王冠
(圖/泰王加冕用王冠)來源:楊俊業博士

泰國傳統加冕典禮內蘊三種「五」(เบญจ)的完備概念:五大宗教、五大聖水及五大御器。對泰國宗教文化而言,「五」除象徵佛陀曾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意寓初轉法輪的神聖圓融外,其綜攝影響亦可追溯至公元1,257年由泰族建立第一個素可泰王朝之前,因為在現今所謂「泰境」的版圖上,原先是由來自柬埔寨吉蔑族人和緬甸孟族人為主要的主宰勢力,並存在其他原住民族如矮黑族及沙蓋族等族群,而泰族未立國前及素可泰王朝建立初期,境內各民族除已先受各派佛教(大乘佛教、原始上座部、大乘密宗)之文化影響外,部分人民亦或有兼信婆羅門教與印度教,或有信奉巫覡、鬼神等物靈信仰,其後才隨著泰王的政治考量與信仰偏好而逐漸朝向斯里蘭卡大寺派上座部佛教融合統一。
 
泰國高僧自金佛像舀水製成第十世王加冕儀式用的聖水
(圖/泰國高僧自金佛像舀水製成第十世王加冕儀式用的聖水)來源:泰國世界日報

泰人信仰各派宗教與物靈鬼神等潛意識自古存在並延續迄今,故在泰王加冕典禮的傳統宗旨與儀節程序中,明顯可在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及萬物有靈信仰)、聖水(四大聖池『สระน้ำ 4 สระ』與五淨河『เบญจสุทธคงคา』)及加冕御器等地方,清楚發現「五大」圓融概念的文化脈絡,因此可以毫無違和地出現婆羅門教主祭司和上座部佛教僧王同框的畫面,順里成章地將婆羅門教-印度教要求灌頂聖水必須源自「南贍部洲/印度大陸」的「五大河」規範,順勢轉換為泰國版「五大河」(昭披耶河、巴薩河、邦巴公河、美功河、碧武里河)的實踐,同時藉由歐洲君主制度的「君權神授」加冕模式,將不同宗教文化的象徵符碼進行巧妙融合,最終形塑出泰國版「君權神化」的洗禮儀式。
 
泰國九世王接受僧王聖水禮
(圖/泰國九世王接受僧王聖水禮)來源:泰國皇宮事務處

泰國政府耗資10億泰銖(約新台幣9.7億元)舉辦的第十世王加冕大典,其實已是節基王朝歷史上的第12次加冕典禮(四世王及五世王各曾舉辦兩次加冕),然而其傳統雖可追溯自3,000年前的印度婆羅門教儀式,但正式確立節基王朝歷代國王須著長袍(另請參考「泰國制服文化:責任與榮譽的象徵」專文) 坐於「聖王御座」(พระที่นั่งภัทรบิฐ)來承接御器,並另在「八角優曇缽王座」(พระที่นั่งอัฐทิศอุทุมพรราชอาสน์)上,由東方開始順時鐘方向接受聖、俗兩界尊者,依序在八個方位呈獻象徵治理國家全境的「八方聖水」完成儀式的做法,卻僅有237年的歷史-始於拉瑪一世帕佛陀約華朱拉洛(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พุทธยอดฟ้าจุฬาโลก)依據「大城王朝加冕法典」所舉辦的登基加冕典禮。
 
左-泰國十世王加冕舀取聖水儀式、右-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混合儀式
(圖/左-泰國十世王加冕舀取聖水儀式、右-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混合儀式)來源:泰國世界日報

節基王朝歷代加冕儀式的細節儘管略有不同,例如四世王將金拂塵的犛牛尾毛改用白象尾毛,或是五世王將「金扇」併入五大御器及將巨鑽鑲嵌於王冠頂端以添隆重,或是十世王改變前任六、七、九世(八世王尚未加冕即駕崩)的18處「八方聖水」汲水處,擴增遍及全國76府的108處等不同做法,其實只是間接反映出各代王室所處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與政教氛圍,然而對於泰國民眾而言,國王的加冕大典不僅僅是乘載代表泰國王室繼位的法統,更重要的是經由浴水加冕的洗禮,將使國王昇華成天神(毗濕奴)降臨在人世的化身,真正成為一位經過「君權神化」神格儀式後的完美君王。
 
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寶瓶
(圖/泰國十世王加冕聖水寶瓶)來源:泰國世界日報
 
印度神祇毗濕奴神
(圖/印度神祇毗濕奴神)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楊俊業 博士
駐節出使俄羅斯聯邦、蒙古國及泰王國等友邦之資深外交官
足跡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等近50國,在行腳萬里路與接觸異民族後,悟得須以人性態度來分析文化,用文化角度去觀察歷史,藉歷史高度做時事推論之邏輯關係,因此筆下常藉時事案例探究歷史源淵,追溯文化背景,以期回歸人性初心為文字目的。
我要分享

相關文章

2020/01/15

【新書上市】泰國文化新指南─探索泰國 泰國文化面面觀

泰國擁有悠久歷史的醞釀出獨有的信仰及文化,也是國人最愛去旅遊的國家之一,但泰國總是給人有點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泰國各地美食餐廳及旅遊景點,陌生的是對於泰國人習慣及文化的了解,畢竟坊間的書籍大都以泰國旅遊、美食為主,鮮少有以介紹泰國文化書籍。

2018/09/21

泰國寶石文化:從泰國第十世國王加冕皇冠談起

世界上80%的紅、藍寶石都由泰國生產、加工到世界各地,因此泰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珠寶加工技藝,與美國、印度、以色列和比利時並列為全球五大珠寶加工中心。泰國的寶石設計常以精緻、巧思組合成具有泰國民族元素的珠寶飾品,因此讓「在泰加工」已被全球珠寶業界視為優良工藝的代名詞。

2018/08/20

泰國制服文化:責任與榮譽的象徵-上篇

制服,對於泰國人制服是一種團體生活的育成教育,穿上制服表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團體目標的精神。此篇文章將介紹泰國主要五大類別制服樣式及含意,讓大家了解泰國專屬制服文化。